文字 / 劉庭均
攝影提供 / 陳彥齊、網路圖源
開拓先鋒與繼起新秀
Prix Ars Electronica 獎項
交會出璀璨的火花
波光粼粼青草茵茵,一棟玻璃帷幕的建築坐落於多瑙河畔;夜幕將至,玻璃透著亮光,整棟建築化為一盞發光體。電子藝術中心 AEC(Ars Electronica Center),如同點亮舊工業城市林茲的市景,同時也如燈塔般指引著科技媒體藝術的方向與未來。
電子藝術中心
Ars Electronica Center
電子藝術中心除了主辦一年一度的電子節,同時中心內也有常設展、特展空間、實驗室、與 8K 劇場。 自 1979 年舉辦了經歷 17 年的電子藝術節之後,於 1996 年完成的電子藝術中心,將每年藝術節的能量,凝聚濃縮在中心當中,並且長期穩定的作為推廣與交流的平台。中心歡迎藝術家、科技研究人、技術人員彼此於空間中交流,也有許多對於年輕創作者的協助與推廣。
當奧地利林茲於 2009 年被選為歐洲文化之都時,除了前述為創作者提供了交流媒介,電子藝術中心已然成為國際重要的數位藝術推廣組織,中心本身的展覽也以教育宣導為主,以開放參觀、舉辦工作坊、活動等等,讓民眾得以透過中心接觸並了解科技藝術,在奧地利年輕學生的心中種下科技藝術發展的種子。
電子藝術節期間,中心也會因應著年度主題更換展覽內容,今年的展覽名稱「基本原子」(Radical Atom), 展覽對著這時代特有的原子:資訊。做了深入的探討。「我們如何將數位轉換進入物質世界?」當藝術家嘗試將數位的組成分子轉換為物質世界的物件,將一個個物質的媒材化為可以被電子控制與變動的。「基本原子」展覽便是一群前瞻視野之工程師與科學家,將高科技應用時物理、生物、機器人、軟硬體等等領域。討論數位控制物質世界的方法與可能性。
除了展覽電子藝術中心最知名的便是 Deep Space 8K,16 x 9公尺的牆面與地面,共同構成世界著名的大型媒體實驗空間。雙面的投影都達到了 8K 的解析度,而空間當中也有許多可以佈置與安裝感測器的位置。這樣最高規格的實驗空間也代表著對於投影內容的無限可能。藝術家便可以自由運用這些空間創造無限可能的作品。大型的影像實驗空間,互動遊戲的空間,或是視覺教育的實驗空間。
(圖24|Deep Space 8K)
新型態的藝術創作手法
— 混種藝術,與聲音藝術
離開電子藝術中心,位於市中心的 O.K 當代藝術中心(OÖ Kulturquartier)的展覽:數位藝術(Cyber Art 2016)是展出一年一度電子藝術節大獎(PRIX)的地點,收錄著世界最佳的電子藝術相關作品。今年度的選件主題為:
互動藝術(Interactive Art +)
數位社群(Digital Community)
電腦動畫 / 電影 / 視覺特效(Computer Animation / Film / VFX)
青年徵件(u19 – CREATE YOUR WORLD)
啟動獎(STARTS PRIZE)
自 1987 年開始的徵件項目也隨著時代與時俱進,刪減、修改或是增設不同的類別。過往的項目也曾有電腦圖學(Computer Graphics)、網際網路(World Wide Web)、網路視野(Net Vision)等等。,皮克斯注名的開場檯燈動畫也曾拿過 1987 年的電腦動畫(Computer Animation)金獎、Wikipedia也曾拿過 2004 數位社群(Digital Community)金獎。而以供獻予電子藝術相關創作的程式語言Processing也拿到網路視野(Net Vision)首獎。歷年的得獎目錄皆可在網路上找到作品。
時以至今,隨著時間推進,今日的數位藝術獎獎項採取雙年制。混種藝術(Hybrid Art)、數位音樂與聲音藝術(Digital Musics & Sound Art)作為一群;「互動藝術」(Interactive Art +)、數位社群(Digital Community)作為一群,以隔年徵件的方式運行。除當年度兩項獎項之外,每年也會徵收電腦動畫與特效(Computer Animation / Film / VFX)與奧地利地區 19 歲以下的青年徵件(U19)以及做為鼓勵與贊助收錄年度具有前瞻性的實驗性想法啟動獎(STARTS PRIZE)。
(圖25|Cyber Art 2016)
2007 年開始徵件的混種藝術(Hybird Art)為一項為了因應當代混種與跨域潮流而成立的新類別,主要取件的方向為跨領域的創作,與難以被既有的格式所定義的作品,一如生物藝術、自動化機械與裝置藝術、媒體建築、科技劇場、軟體藝術與演算生成藝術等等,在以往 Prix 類別中難以被歸納的作品。透過這樣的項目,讓 Prix 能有更大的彈性與包容新時代的語彙。
2011 年得到混種藝術類金獎(Golden Nica)的 Art Orienté Objet 作品 May the Horse Live in me 是一項現場的行為表演,表演內容為藝術家與馬的互動,一如希臘神話中的麥達斯(Midas)被認為喝下公牛血液自殺。藝術家透過在醫生與生物相關專家的陪同下,對自身注入馬的血液。並穿戴上模擬馬蹄行走的裝置,透過這樣異常的現場表演,質疑動物、人類之間的邊界與關係。以及人類與自然現實的關聯性。
(圖26|Art Orienté Objet-May the Horse Live in me | credit: Miha Fras)
數位音樂與聲音藝術(Digital Musics & Sound Art),為 Prix 一項歷史悠久的獎項類別,舉凡任何與聲音藝術或是電子音樂相關之創作皆可以投稿。從聲音裝置、音像表演(Audio-Visual Performance)、電影原聲帶、電腦音樂,到不管任何類型的電子音樂,舞曲、數位音樂等等,皆是數位音樂這項類別中所希望容納的。日本媒體藝術家池田亮司(ryoji ikeda)在 2001 年便是以他的 Glitch 電子音樂專輯與現場音像(Audio-Visual)表演「Matrix」得到該年度的金獎。早期聲音藝術的類別收錄的多是預先製作好的音樂檔,但隨著多媒體技術的開發至今,也開始廣泛納入聲音裝置、互動聲音、現場表演等等。
不只侷限於一問一答的傳統互動方法
— 互動藝術 +,數位社群,電腦動畫
互動藝術 +(Interactive Art +)類別於 2016 年將原先的「互動藝術」增加了一個意味深遠的符號「+」,將原先的互動藝術類別予以擴充,不僅限於傳統我們對於互動藝術中人機互動的想像,以此納入更廣泛的作品範疇。
2008 年的互動藝術類金獎 Julius von Bismarck 的作品 Image Fulgurator 便是印象極為深刻的作品,藝術家自行改造了一台相機,將原先閃光燈的裝置加裝微型投影機,當影像被拍攝的瞬間,微型投影機中的文字或圖像便會顯現在相片中,卻無法被人眼捕捉,藝術家以此技術介入了社會,將政治性的符號與語彙透過短暫瞬間的投影,打在許多社會觀感上敏感的物件。例如在天安門廣場中,在毛澤東的巨幅照片上打上和平鴿的圖像,或是在教宗講演的現場,於背景牆壁上打上大大的「No」字樣;藉此以照片拍攝的瞬間投影,令大眾思考我們所知眼睛看到的是否為真實。
2016 入選的 Exhausting a Crowd 也是一件無法以傳統互動藝術類別定義的作品,創作者在網路上即時的播放紐約市區街道架設的監視器的即時影像,讓群眾得以在網路或是展覽現場為影像中的物件加上註解,或是猜測現場的對話內容。而一個簡單的影像辨識技術,便讓觀眾打上的文字緊跟著畫面中的物件。
(圖27|Exhausting a Crowd | http://www.exhaustingacrowd.com/london)
今年度獲榮譽獎的現場的裝置表演:Marble Inferno 給予觀眾現場參與互動的機會,事前登記參與的觀眾會穿上厚重、具未來感的機甲服裝,而隨著電子音樂的播放,機甲服裝會隨著預先撰寫的腳本動作,全身被囚禁其中的觀眾身體便會隨著音樂擺動著身體。作品中人的身體與科技機械的關聯性,以及作品名稱中的「地獄」一詞,都是創作者在對於未來科技的一種隱喻。
另一件作品日本藝術家 Yoichi Ochiai 的實驗團體創作的 Fairy Lights in Femtoseconds,便是利用尖端的科技,嘗試出新的媒材與可能性,提供藝術家能夠以創意的方式,運用這樣的媒介。
(圖28|參與裝置表演:Marble Inferno|攝影:陳彥齊)
數位社群(Digital Community),為最早在 Prix 中網路藝術類別的延伸項目, 1995 年當初是以網際網路(World Wide Web)作為獎項名稱,經歷了 1997 年的.net獎以及 2001 年的網路視野(Net Vision / Net Excellence),網路視野獎項一直到 2006 年被廢除,由 2004 年發起的數位社群(Digital Communities)取代而知。
2004 年為慶祝 Ars Electronica 的 25 週年,當年的數位社群獎項及頒發了兩座,一座給予「The World Starts with Me」,一項以烏干達作為主要目標的性教育與愛滋預防的推廣軟體,另一座則是頒發給了當今知名的維基百科(Wikipedia),為表揚其在網際網路世界中知識傳播的卓越貢獻。數位社群獎項歡迎的是以數位作為根本的社群經驗,不只是收錄傳統認知的作品,一項對於數位社會有顯著貢獻的發明與事件,也同樣被列為選入的項目。
2016 年數位社群類的傑出獎項(Award of Distinction)是頒發給日本的 SAZAE bot, SAZAE 原先是日本的推特社群中的活躍用戶,本身是模仿日本知名漫畫角色Sazae-san(サザエさん),SAZAE bot 便是透過人人得以辨識的漫畫角色,代表著平凡日常的大眾,在網路上搜集著人們對於重大事件的言論並重複發布,任何人也可以透過 SAZAE bot 將自己的想法發佈出來。 SAZAE bot 本身顯現了網路中極為重要的「匿名」的要素,討論著在網路社群中的人們,集體又非集體共享著同樣的平台,以此散播著「You are the world」這樣的核心概念。
(圖29|2016 Award of Distinction-SAZAE bot|攝影:Florian Voggeneder)
另外每年年度三個項目,電腦動畫與特效(Computer Animation / Film / VFX)、青年徵件(U19)、啟動獎(STARTS PRIZE)也是有十足的看頭 ,電腦動畫與特效類,致力於宣揚電腦圖學(Computer Graphic)作為當代媒材之重要性。每年都會收錄許多優秀的動畫與特效影片。今年的電腦動畫獎,以每天輪播的方式,在林茲市中心的 Central 影院播放。每天分成不同的單元,播放來自世界各地不只是動畫,也有音樂影像等等的優秀影視作品。一如年度金獎動畫 Boris Labbé 的 RHIZOME。便是影像與聲音節奏感的極佳的動畫。亦或是廣告片 Never Say Never。也是十分逗趣的電腦動畫作品。
積極贊助,啟發未來潛力
青年徵件的 U19 獎項,是為了鼓勵奧地利當代的學生參與科技藝術的創作,並且以 Ars Electronica Festival 這樣大型的節慶,推廣年輕創作者的作品而設計的獎項。參與的基本條件為居住於奧地利當地 19 歲以下的青少年,最大的獎項補助為 €3,000。以這樣的獎項將青年與兒童創作的視角,以及他們對於未來世界的想像呈現出來。
啟動獎(STARTS PRIZE)也是以同樣的精神設計,為了讓有意願結合自然科學、科技、藝術人文等等領域的個人或團隊有經費上的補助,特別設立此獎項,鼓勵大家上傳他們的 Prototype 作為參加的作品。在此獎項得獎的參與者,可以得到至少為期兩年 Ars Electronica 官方的贊助與技術協助,讓他們作品在各方協助下得以完整的完成。今年互動藝術 + 的獎項,便是兩年前將他們的計劃送交啟動獎得獎的團體。
傳承文化,啟發未來
2016 年的 Ars Electronica Festival「基本原子與我們時代的鍊金術士」(Radical Atoms and the alchemists of our time),以藝術家、科學家的身份追尋了當代科技中的基本單位,將其轉換回我們存在的物質世界。在轉換得過程之間也會誕生許多不可觀測與不可預期的成果。藝術家或創作者如何在這樣的資訊時代獲得啟發,也是 Ars Electronica 致力嘗試的。而藉由推廣與教育,也鼓勵更多年輕與陌生的群眾,也能一同加入數位藝術創作的行列。
作為北藝大新媒體藝術學系的學生,以台灣的數位藝術角度觀看林茲電子藝術節這樣的數位藝術殿堂,我們如何在時下國際曝光度最高的作品中獲得啟發,不只是自美學性創作的角度,在觀看作品的同時能夠自同樣的概念延伸;同時也有機會了解到當下最新的技術,見識當今國際級的藝術家或科學家以尖端科技進行實驗性的創作。而此時身為藝術家的我們,便可以以此實驗性的機會了解新科技新媒材與新觀念的可能性,轉換為自身創作的養分。讓自我的創作能量與媒材不只是侷限於校園與老師,而能夠更遠更廣的接觸時下在世界各地傳播的新觀念與方法。
Ars Electronica 最重要的精神,不只是推廣數位藝術、以獎項鼓勵藝術家、舉辦科技藝術的青年教育論壇。最重要的更是提供一個創新平台,供藝術家、設計師、科學家、工程師、學生與老師,共同在同樣的空間與場合,了解彼此所需與所學,互相溝通與交流。以宏觀的角度讓彼此互相啟發,讓世界共同拓荒科技媒體藝術的未來。
/ 部分網路圖片來源僅供學術用途,並非商用